欢迎访问中国谱网!
姓氏新闻
先儒论家谱
来源: | 作者:puzhanwang7369 | 发布时间: 2019-03-07 | 101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古代先儒名贤论家谱
1、司马迁论谱:
  原文: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
  译文:谱牒,是1个家族的史乘,史乘就是国家的谱系,要是不修谱,那么老小次序就杂乱,世系渊源也不清,1个连祖宗都不知道的人,这与禽兽有啥子区别呢?
  注: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公元前135-?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思想家。
2、文天祥论谱:
  原文: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实事犹谱以序昭穆。。
  译文:家族有谱牒,好比国家有史乘,国史记录的是实事,就好比族谱序昭穆一样重要。
  注: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思想家、政治家。
3、程子论谱:
  原文:管摄天下人心厚风俗使人有天良须明谱系立宗子法又曰宗子法废后世谱牒尚有余风谱牒废人家不知来处世无百年之家骨月无统虽至亲变薄也。
  译文:管理和统一所有人的思维、树立纯朴的风俗,使人不健忘根本,就要了解族谱的世系和建立宗子的轨制。又说:要是宗子的轨制没有了,后辈子孙还有谱牒可以查,谱牒没有了,这个家族就不知是怎么样的。因为世界上没有1个一百年不分散的家,这血统的交谊若没有族谱来维系,这至亲的交谊就慢慢地会冲淡了。
  注:程子 北宋哲学家、教诲家。
4、苏老泉论谱:
  原文:太上立德其次建功其次立言谱牒者亦立言之一端也又曰人家三世不修谱则同小人矣又曰三代不修谱为不孝苟世世修之则无混认之失矣。
  译文:第一是要建立高尚的德绩,第二是要有不可磨的功劳,第三是要有可以垂法后世的言行,谱牒也有立言的一壁。又说:如相隔三世不修谱,就等于是1个没有前程的人。又说:如过了三代不修谱,就可以说是对祖辈不孝。能顺序定时的重修,就不会犯紊乱派辈的错误。
  注:苏老泉(1009-1066年)原名苏洵,北宋散文家。
5、黄山谷论谱:
  原文:世之有氏为族者徽有谱载其所自出考其所由分世益远族益繁必至不相维系昭穆之辨淆矣作谱须要明白知其祖某处分来某祖某处分去枝联脉系方才是谱。
  译文:人的总称由姓氏成为家族。只有谱已载明宗支是怎么样来的,和考究是怎么样分的。因为世系越传越远,支派越分越多,到了后来必定不会互相接洽,对祖辈也就很难辨识清楚。以是修谱就应当写得条理分明,知某祖是从何处分来,某祖是从啥子地方分去,来龙去脉支联一向,才可称为是谱了。
  注:黄山谷 北南宋书法家、思想家。
6、欧阳修论谱:
  原文:言辞之为言簇也尚夫聚而有别姓之为言生也本其共所自生氏之为言示也示其所自分别其聚原其生究其分此谱所由作也。
  译文:族的解释,就好像是蚕作的簇,虽则取在一块而又是个别的。姓就可以解作生,它的本源就是生。氏就解作示,是指它是怎么样分的,为了要辨别它是怎样相聚,追溯本源是怎样生,考究它向来分支的情况因此就要修谱了。
  族有谱牒,则人之所出,知所出,则知尊其祖,知尊其祖,则知爱其身,知爱其身,则慎行修身,自不容以不懂,非徒以昭姓氏,序昭穆,别亲亲疏同异而已也。
  注:欧阳修(1007-1072年)又名欧阳永叔,北宋思想家、史学家。
7、朱熹论谱:
  原文:古者大家小族之法圣人以是叙天伦敦教科书也而谱牒尤宗其法。
  译文:过去有聚大家庭和小族集居的习惯,这是便于建立家庭深厚的血统感情;而谱牒的作用,是进一步推和加深这一血统的接洽。
  注:朱熹(1130-1200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诲家、思想家、诗人。
8、陈北溪论谱:
  原文:谱系者人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则杂乱无据或妄委其姓而冒人户贯或妄以户贯而溷其宗枝向异骨汉婿百混于刘以狄种朱邪而附李属籍耶。
  译文:族谱的世系是啥子呢?简单的说就是人身的根本。要是根本搞不清,派系就没有根据,或可以任意给他1个姓,就冒称是这姓的人,这就杂乱了宗支。恰如假充是汉朝的女婿就说是姓刘,以狄的人种朱邪氏就认为是唐朝李氏的族籍。
  注:陈北溪(1159-1223年)宋代办署理学。
9、游默庵论谱:
  原文:人之生创立父母推而大之世数虽遐皆同一气谁怜悯之心霜露之感特未之思耳宗法坏士君子无地乃至其亲睦之意独有谱牒一事犹能合宗族收流散也。
  译文:人是由父母生的,要是照着这一样推衍下去,世数虽则是很远,血统还是1个,这又谁无怜悯的心情,和凉热相关的感触呢?这是要深思细考的。要是宗法已经毁坏了,具有常识的人们,就无法去表现敬祖睦亲的善意。惟独有谱牒才能接洽宗族,和收集流散的宗支。
  注:游默庵 身世不祥。
10、曾南丰论谱:
  原文:世家富家不可无若非仁孝君子谁兴怀于此。
  译文:世代官宦的富家,是不能没有族谱,若没有关心祖先和孝敬尊长的人,谁能想到要修谱呢?
  注:曾南丰(1019-1083年)即曾巩北宋中期著名思想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11、王十朋论谱:
  原文:凡作谱牒者为祖宗子孙计人家有谱则知祖宗所自出子孙所由分。
  译文:通常修谱的人,都是为了本族的祖先下辈的儿孙,有了谱,就可知道祖宗的根本来历和子孙是怎样分支的。
  注:王十朋(1112-1171年)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
12、胡五峰论谱:
  原文:甚矣谱牒之不可不作也谱牒作则昭穆有序而疏戚不遗否则很多世代之下族愈繁而谊愈薄则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视如涂入者鲜矣。
  译文:最重要的事是谱牒不可不修。因为有了谱,先辈的上下次序不会紊乱,亲疏的伦次也不会遗漏。不然到了很多世代然后,族支就要加多,而宗支的交谊更加稀薄,有喜事也不去相庆,有丧事也不去关心悼唁,不知这至亲是出于一脉相传,反而与路上碰见的生疏人一样,如许的事是不少的。
  注:胡五峰(又名胡宏) 南宋学者
13、胡铨论谱:
  原文:木必有源,根固而叶茂,水必有源,源深而流远。物固有之,人亦类然。岂有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孙者,可不思其本源乎?然欲溯源而导之,非修谱不为功也。
  注:胡铨(1102-1180年)南宋建炎进士、历史名人。
14、程延论谱:
  三世不讲谱下流也,三世不修谱不孝也。
  注:程延 (东阿侯)
15、张载论谱:
  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私家有天良,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
  注:张载(1020-1077年)北宋理学家。
16、章学诚论谱:
  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州县,一国之史也;统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尔后有家,比家尔后有国,比国尔后有天下。
  其不肖百流,或谬托贤哲,或私鬻宗谱,以伪看起来和真的一样悠缪模糊,不可胜言。其清门华胄,则门阀相矜,私扬名字……以至李必陇西,刘必沛国,但求资望,不问起根,则有谱之弊,不如无谱。
  注:章学诚(1738-1801年)清代史学家、思想家、方志学家。
17、程瑶田论谱:
  程谱之作也,上治祖祢,下治子孙,旁治昆弟,使散无友纪不能立宗法以统之者,而皆笔之于书。然后一披册焉,不啻大伯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群居和壹于一堂之上也。夫所说的大宗收族者,盖同姓从宗合族属,合之宗子家序昭穆也。今乃序其昭穆合而载之族谱中。吾故曰:族谱之作,与宗法相为表里者也。
  注:程瑶田(1725-1814年)清代著名学者,自《通世录·嘉定石氏定修族谱序》。
18、李世民阐述: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盛和衰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长短。
  注:李世民(599-649年)即唐郡守,唐朝第二位皇帝,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诗人。